| 索引号: | 12371083760001583E/2025-02477 | 文号: | |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单位: | 乳山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 | 发文时间: | 2025-09-15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
乳山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小学部2025-2026学年度工作计划 |
||||||||||||||||||||||||
|
||||||||||||||||||||||||
|
| ||||||||||||||||||||||||
|
为深入贯彻市教育体局及教研院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锚定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传承+创新”的工作思路,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本计划旨在将市级要求校本化、具体化,确保各项工作在我校扎实落地,全面提升我校小学部教育教学质量。 一、聚焦课堂攻坚,深化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 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全科育人实践,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 (一) 创新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 1.夯实思政课堂主阵地:由教导处和德育处联合,每月组织一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或主题宣讲活动,重点围绕“红色基因传承”和“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确保思政课教学有深度、有温度。 2.开发本土红色课程:继续深入挖掘海阳所镇本地红色资源(如潮汐湖湿地公园、牡蛎文化博物馆等),组织语文、道德与法治、艺术等学科教师,开发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微课程”或研学方案,并在高年级试行。 3.推动学科融合育人:结合国庆、建党节等重要节日,开展“红色故事会”、“国旗下讲话”系列主题活动。鼓励语文课讲英雄故事、美术课画革命场景、音乐课唱红色歌曲,实现思政教育全方位渗透。 (二) 深化教学研究,提升课堂实效 本学年,我校将重点推行“研学-备学-上课-评课”一体化深度教研模式。 1.“三步走”研学,确保深度: (1)专项培训(9-10月): 组织全体教师再次深入学习新课标,特别是关于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解读。邀请市教研员或区域内名师到校进行“零起点教学”、“大单元教学”或“情境教学”专题讲座。 (2)课题带动(11月-次年4月): 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教学评一致性”、“情境化教学”、“作业优化设计”等小切口问题设立校级微课题,开展行动研究。 (3)重点推进(5-6月): 开展校级“高阶思维课堂”展示活动,鼓励教师运用思维导图、问题链等工具,评选校级优秀教学案例,为参加市级比赛做准备。 2.“大单元”备学,促进提升: (1)任务驱动: 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组,每学期需至少完成2个精品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和课时教案开发,模板参照市级要求。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两次集中展示和评议。 (2)资源共享: 建立的精品教案库在校内共享,供同年级教师参考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修订完善。 3.“突破式”上课,树立标杆: (1)全员达标: 依据《山东省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开展校级“达标课堂”验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上一节达标课,由教导处和教研组长组成评审小组进行听课指导。 (2)示范引领: 组织校级优质课、一师一优课评选,并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市级比赛。开展“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活动,发挥引领作用。 (3)“双线型”评课,注重反思: ①建立评课机制: 推行“单元+课时”、“教师+学生”的双维评课模式。听课后,不仅评教师的教学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目标达成情况。 ②深化教学反思: 要求教师每单元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重点反思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研组内定期交流。 二、聚焦教师成长,构建分层培养体系 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实施精准培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 深化“青蓝工程”,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1.精准结对: 为每位新入职3年内的青年教师配备一位骨干教师作为导师,签订师徒协议,明确培养目标和职责。 2.循环历练: 在排课上,尽量让青年教师在低、中年级段进行小循环教学,使其尽快熟悉全套教材体系。 3.以赛促培: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课、基本功比赛,教研组要为其提供全程指导和团队支持。 (二) 开展全员培训,夯实教师基本功 1.基本功常抓不懈: (1)定点定时训练: 每周二中午定为“基本功练习时间”,语文教师练毛笔字、朗诵;数学教师练粉笔字、进行思维题讲解;英语教师练口语和板书。每学期末进行展示评比。 (2)“读书富脑”工程: 学校为教师统一购买推荐书目(如《项目化学习设计》等),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分享学习心得,并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 2.创新校本培训模式: (1)问题导向: 改变“你讲我听”的培训方式,采用“案例研讨”、“工作坊”等卷入式培训。例如,针对“如何设计分层作业”这一问题,组织教师分组研讨,现场设计案例并分享。 (2)联盟教研: 积极参与联盟校活动,带着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参与研讨,返校后要在教研组内进行二次传达和转化应用。 三、实施“四线”并行,促进学生全面素养提升 (一) 优化作业管理,发挥育人功能 1.建好用好资源库: 各学科教研组长负责,在市级作业资源库基础上,结合我校学情,进行二次修改和完善,重点增加实践性、探究性作业比例。 2.严格落实“441”模式: 加强班级作业台账的检查与指导,确保作业分层合理、总量可控、反馈及时。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作业展评。 3.加强联盟研讨: 在联盟校教研活动中,设立“作业设计”专题,分享我校在单元情境作业设计方面的经验,学习他校优点。 (二) 搭建展示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课堂常规展示: 持续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数学小老师讲题”、“英语情景对话”等活动,并纳入课堂常规评价。 2.搭建活动平台: 结合校园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举办“国学小名士”评选、课本剧展演、演讲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定于2026年4月举办校级学生素养展评(语文现场作文、数学小讲师讲题、英语课本剧)。 3.强化科学教育: 按课程标准开足开好实验课,鼓励科学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科学社团活动,带领学生多进实验室,动手操作。积极准备山东省科学实验基地的申报工作。 (三) 齐抓共管,夯实学生学习习惯 1.系统规划: 学校制定《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明确各年级重点培养习惯(如低年级的倾听习惯,中高年级的阅读习惯)。 2.专项训练: 利用每天午写时间,进行10分钟的书写专项训练。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阅读、审题等习惯的训练。 3.帮扶跟进: 对习惯培养有困难的班级和教师,由教导处主任或年级组长进行“一对一”跟进指导。 (四) 科学做好小幼衔接 1.设立“衔接月”: 将2025年9月定为“小幼衔接月”,一年级放缓教学进度,缩短课时,增加游戏化、活动化学习内容。 2.坚持“零起点”: 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严禁组织任何形式的“拼音过关”测试。通过课堂观察、游戏等方式了解学情。 3.培养良好习惯: 重点培养一年级新生的作息规律、听课习惯和自理能力。10月份将召开一年级适应性教学专题研讨会。 四、聚焦学业评价,推进“双线三五评价”校本化实践 1.优化低年级“乐考”: 成立“乐考”项目组,总结上学年经验,优化本学年方案。针对我校班额实际,设计更具情境性、趣味性的非纸笔测评活动,注重过程性观察记录。 2.探索中高年级综合评价: 依据市教研中心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学科组细化本学科的评价标准,开发“课堂学习单”、“项目化学习评价表”等工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加强评价研究: 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评价理论,研讨如何将评价嵌入日常教学,实现“以评促学”。 附:2025—2026学年度主要教学活动安排表
本计划旨在明确新学年的工作方向与重点,希望全体教师认真领会,创造性执行,共同推动我校小学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乳山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小学部 二〇二五年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