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人民政府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 > 教育教学 > 教学信息
索引号: 123710837600015326/2024-01251 文号: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乳山市乳山寨镇中心学校 发文时间: 2024-09-1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乳山市乳山寨镇中心学校开展“集体教研月”教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4-09-10 19:37 文章来源:乳山市乳山寨镇中心学校 点击次数: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学科组集体研讨制度,创建示范教研组,促抓薄弱学科,促进学科均衡发展,同时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校本培训的积极性,整合共享教学资源,沟通交流教学信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领导小组

组  长:宋吉辉

成  员:于鹏飞  黄爱国    丁伟 

三、活动安排

1、研讨活动地点:四楼东教研室(两个学科冲突情况下,到分管领导办公室)

2、学科分管领导名单

学科

分管领导

学科

分管领导

道法

于鹏飞

化学

丁伟

语文

于鹏飞

历史

宋吉辉

数学

黄爱国

地理

宋吉辉

英语

于鹏飞

生物

黄爱国

物理

丁伟

音体美、微机

于鹏飞

3、时间安排

时间

学科

时间

学科

周二上午

语文

周四上午

政治

周二下午

化学

周四下午

物理

周三上午

数学

周五上午

英语

周三下午

历史、地理

周五下午

生物


四、教研内容

1、加强双学段互动,促推初高衔学段接工作

一是根据学科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修订具体的初高中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衔接台帐,为各科的具体教学提供“标尺”。

二是组织初高学段教师进行双向交流研讨。开展骨干教师碰头会,通过谈话讲座、听评课等活动,明确两个学段需要培养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学习习惯、学科学习方法、学科学习能力等相同与不同的要求。

三是要发挥教学评估和试题评价的导向作用。以试题研究为切入点,加大信息化试题研究,站在初中认知的基础上,向高中的部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同时对高中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性知识反复强化,打牢基础。

2、分专题推进,多活动促推教学评一致性落地课堂

做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下的学科课例研究。继续深入加强对“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 实施策略和步骤的实践研究,切实推进“目标先行,评价先于教学”的教学理念落地课堂。

分阶段、分专题开展“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实践落地”三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拟通过教师培训、课例打磨、赛课评课等活动,促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一师一优课”、优质课等评选工作;采取“录像课海选与实堂授课” 相结合的优质课评选方式;重视各类评优活动的过程性指导,以评优选能活动为依托,实现以赛促研。

一阶段:科学开展目标研究。要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科学定位和实践研究,聚焦对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与叙写的规范性。通过研读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分析,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教学目标,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准确、精炼地表述教学目标。真正明确每节课要“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性。

(9 月、10 月完成)

二阶段:扎实开展评价研究。开展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设计实践研究,着力研究让学生的“学”能指向教学目标而又落实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设计,包括评价手段、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策略等。(11 月完成)

三阶段:有效开展教学设计的研究。开展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在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包括如何将知识点融于情景、如何设计双边活动、教学过程实施的策略、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等。(12 月完成)

教研中心将组织多项活动,促推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地。具体如下:

(1)学期末,教研中心将组织教学设计大赛进行评定。

(2)学科教研员牵头,带领工作坊成员和学科骨干教师, 秉承“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理念,共同打造各学科的新授课教学模式。从模式构建到研讨落实,再到进一步打磨修正,确保各学科新授课模式科学、规范、实用。

(3)依托课例评比,促进模式落实。借助优质课比赛、“一师一优课”比赛,以赛促教,使新授课模式在课堂生根开花。

(4)利用进校听课、联片教研等活动,通过区域合作,践行教学评一致性,提升教师整体教研能力。

特别说明:本学年的教学质量评价将较之往年作出调整,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尖子生和优秀率的考核力度,增加权重; 二是针对会考学科,加大“A 等”和“B 等”的权重。

3、纵深推进“全科阅读”,重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在全民阅读活动的大潮下,学校继续推动全科阅读向纵深推进。本学年教研中心将在上学年的启动基础上,召开专题持续推进会。各学校要引导所有学科教师进行多形式多内容的课内外阅读活动。重点关注课内阅读,具有学科特点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素养的提升。各校各学科组要加强梳理与整合阅读素材,加强阅读素材资源库整理。包括纸质阅读、视听阅读,文字阅读、图表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以及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

加强课内阅读的研究,将阅读纳入课堂教学环节。通过骨干教师专题讲座与主题培训等形式增强教师的共识,各级学校积极开展对应学科的课例观摩与课题研究。各科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理解阅读素材,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从以听讲为基础走向以阅读为基础,转变教学方式与转变学习方式,让阅读成为常态化的学习方式。

各学科通过教研中心学科年会传达相关要求,各学校要廓清教师认识。明确全科阅读四要素,按照以下四阶段开展相应工作, 有序推进全科阅读。特别说明,第二阶段到第四阶段是融为一体的,不是截然分开的。教研中心将走进学校听取教研组计划,了解基层教学需求,理顺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一阶段:宣传发动,加强认识,澄清“为什么读”的问题。为适应新高考要求,需要大力拓展学科阅读内容、掌握学科基本阅读方法、建构学科阅读经验、提高学科基本阅读能力、养成学科阅读习惯,达到扩面、增量、提质的效果。(9 月—10 月达成共识)

二阶段:着手梳理,归纳整合,明确“读什么”的问题。教师需做好搜集与积累。包括学科教材,与学科相关的素材、读物等。(11 月—4 月阶段性梳理)

三阶段:合力研讨,课例实践,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全科阅读实施要细化到具体学科,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基于阅读的学科课堂教学策略,②学科阅读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③学科阅读方法指导。(1 月—4 月重点研讨)

四阶段:关注成效,注重评价,梳理“如何评价”的问题。包括学科教材阅读、学科读物阅读、学科阅读活动的具体评价, 不同学科在研讨课例中要有所侧重。(3 月—6 月重点突破)

4、以“集培青年教师”为重点,夯基促进

10—11 月份,教研中心将对教龄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三年内的转岗教师、新岗教师的进行专项视导、定点集中培训等方式,结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依照“观课——评议——研磨

——践行”的思路,通过听课、评课进行“点对点”“问题对问题”的把脉培训,促使教师能够自省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11-12 月份通过开展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新星评选,促推青年教师的发展,打造高素质青年教师人才队伍。各校也结合实际,把“培训、教研、上课、读书”四者进行有机整合,积极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5、持续抓实常规习惯,攻坚书写和规范答题

一以贯之夯牢可视化的常规习惯。对前期训练中逐步生成的良好的可视化的常规习惯,如课前准备、记笔记、错题整理、圈点划、演草纸、考试零抬头、选择题要求等,各学校要在继续加强检查督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把外在的管理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做到“纠错”与“导行”两手抓,让学生在长期的引导、强化中矫正不良习惯。教研中心将通过考试巡视、视导检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督导各校落实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列入学年末综合评估项。

零起点抓实书写和规范答题两项习惯。通过班会、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习惯养成行为准则,并通过任课教师、班主任、级部、教导处、学校的层级规范化、常态化督查。具体要求:①将开学第一个月定为“习惯养成规范月”,各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制活动实施方案,落实“训、练、评”三级联动机制,积极快速推进学生习惯养成工作;②中期阶段,教研中心将组织各校上报的习惯养成教育的瓶颈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同时向全市征集破解的办法。征集到的金点子案例,教研中心将组织评选,对评选出的切实可行的金点子,将及时在乳山教研网发布, 并发文公布表彰。

6、强化“知识问题化”,持续推进“小版块”教学

创设情境,加强问题化教学的有效研究。教师要以“大问题、主问题、高阶思维问题”为抓手,加强核心问题及问题系统的设计研究。课堂教学持续推进“小版块”教学,将知识科学分解, 创设情境,将知识转化为问题,通过问题串驱动学生思考,通过小版块达成目标。从而使学生在系统的问题引领下,进行深度的自主、合作学习。

以学案为载体抓实导学案的设计,助推“小版块”教学。本学年各学科要在学案的基本范式体例、架构过程性教学流程、设计驱动学生探究(或主动)学习的各种问题方面进行统一的要求和规范,以真正落实好学科过程性教学。要求突出“导学”效能,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化驱动教学的研究。各学校要分级部留存学科学案,中心将阶段性进校督查。

7、聚焦“二次备课”,提高教师备课实效

创新思路,做好集体备课与个性化备课的研究;探索青年教师手写备课先于集体备课的有效机制,提高备课实效。要求各学校制定集体备课实施方案,落实业务领导保科制度,利用威海智慧云的“备课室”对教师做细要求,做好集体备课与个性化备课的研究。教研中心拟试行全市网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活动,以智慧教育云平台和教研中心网站为载体,引导各学科加强集体备课、作业布置等的上传,实现城乡资源共享,解决部分乡镇教师一人教班一人备课的“孤军奋战”现象。

要求各校利用开学初期一个月的时间着手落实二次备课,组织骨干教师引领培训。规范备课流程:个人初备(全员)→集体研讨→集备形成→个性化备课(其他教师的二次备课)。具体指: 确定一名主备教师对所教内容重点准备并写出教学设计,本组其他教师人人准备;主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交,集体讨论、修改;形成集体备课;每个教师对集体教案再进行修改,形成个人授课使用的个性化备课,即第二次备课。要求青年教师手写备课先于集体备课,尤其是政治、语文、历史三科借助新教材加强二次备课研究与共享工作。

3、研讨疏通教材,编写学案。每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课标要求,疏通教材尤其是新教材,确保每位教师对各年级的教材都熟悉熟知,保证教师的学科教材认知不间断不陌生。每个学科组要在疏通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学案库的整理,逐步建立起各学科一整套的学案库。

4、加强小课题研究,对研究内容进行校本培训。首先学科组研讨确定制约本学科发展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导向确定小课题的研究内容。着力解决影响本学科的基础问题、习惯问题或是知识方法问题,争取一学年的时间解决或是部分解决问题。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校本培训,通过培训使学科组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5、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化教学是当前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一是研讨信息化教学的多媒体使用技术,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硬件的应用能力成为大家教学的常态能力。二是研讨信息化教学的高效性,使用了不代表高效了,各学科组要围绕学科特点研讨最佳方法和最有效的使用过程,让信息技术为学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开展劳动教育研讨活动。首先,在校内或校外确定一块劳动实践的基地,从空间场地上确定劳动教育的实施场所。其次,全校选聘劳动教育教师,根据劳动教育的需要和教师自身对应的素质选聘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劳动教育教师。最后,劳动教育教师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地点可在办公室可在实践基地,研讨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和活动实践。

五、方式方法

1、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即时性研讨;主要在办公室研讨,不限时间和地点。

2、以学科组为单位的专题性研讨;组长提前通知安排,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

3、构建学科组内良好的帮教氛围,以强带弱,均衡发展,尤其有新岗教师和转岗教师的学科;

4、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引领,听课模式为:上课——说课(教学设计)——评课——反思。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示范引领活动。

5、参与教研中心牵头的其他校际交流活动。

六、活动要求

1)集体教研隔周一次,教研组长和分管领导要相互提醒。

2)每次集体教研活动,都要有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前段研究的落实情况及得失、解决问题的举措等,确保研究的过程性、真实性。

3)学科组专题性教研由学科组长组织和主持,并在学期初即做好具体的教研活动安排。每学科筛选出制约或影响学科发展的1、2个典型问题,确立集体教研的主题。备课组集体教研由备课小组长在集体教研时分头组织和主持,便于和其他年级的教学相互借鉴参

4)集体备课要强化“五环节”:个人自备—小组研讨—个人主备—完善提高—特色修改。

5)要求每名教师要按时出勤,严守教研纪律,各抒己见,积极发言,创造性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认真做好教研记录。日常工作中积极搜集数据和案例,将教研活动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

6)每次集体教研,分管领导要监督总结,教研组长负责记录填写《教研活动记录》,并积累好各项教研资料,以备检查。